微信扫一扫
提醒:点上方↑“掌上罗田”了解更多罗田资讯!
掌上罗田原创
撰文/罗田县人民医院 华婧
文字审核/胡立书
编辑/阿若 责编/一
暖心的饭菜
发热门诊医生负责人周楚林主任,已经在这里值守了一个多月了。正月初二,他料理完父亲的丧事才两天,看到全省疫情爆发,在大山深处的老家里,他坐不住了,立即请缨回院上防控一线。
初三就来到发热门诊值班,带着几名志愿医生日夜排查发热和疑似病人。其实,他父亲去世后,他的两个妹妹因疑似感染(后多次核酸检测阴性被排除),被收治在发热门诊楼上的隔离病区住院,他的心理重压和家庭负担可想而知。但一个多月以来,周主任每天按时到岗,从未休息。周主任每天和几个医生一道,对预检分诊送来的发热病人作进一步排查,将筛查出的疑似患者分到医院本部和老年病医院隔离观察和治疗。
每天下午6点,将当日发热门诊就诊病人的信息分类上报到相关部门。疫情后期,发热门诊还负责了出院病人的复查、随访和健康指导工作,周主任总是忙到很晚才回宾馆。遇到涉及多学科的复杂病人,他需要跟几个科室沟通并跟家属做好解释工作。所有发热门诊需要解决的难题,都由他来负责协调。
最让人感动的是,父丧未满,妹妹住院,自己的工作又如此辛劳,他还经常从家里带菜来给发热门诊的医护们加餐,羊肉汤、青菜苔、腊肉炒榨菜,都是他从家里带来的家常菜,在发热门诊值班期间还能吃到这么可口的家常菜,发热门诊的医护们觉得特别暖心。
90后的担当
在发热门诊坚守的几名医生中,有一位是从神经内科主动请战来的女医生,叫方闰华。她是发热门诊唯一的90后女医生,除夕前晚接到电话来发热门诊上班,以前不是感染科医生的她,在感染科杨精武主任的带领下紧急培训院感知识,穿起防护服、戴上外科口罩就上岗了。
刚开始,由于全社会的恐慌情绪蔓延,来发热门诊检查、排查的人蜂拥而来,每天的接诊量在一两百人次左右,最多的时候突破了两百。因为穿着防护服和口罩,眼耳鼻各部位都不舒服,听力也受限,每询问一个信息,都需要比平时多两三倍的力气去和病人沟通。
当时人手不够,她一上班从早上8点到下午6点,一抬头看着长长的看不见尾的队伍,10个小时不吃饭、不喝水、不上厕所,加上武汉封城和铺天盖地各种形势严峻的报道,面对患者传递的紧张和迫切需要安抚的情绪,作为90后的女生,一开始她的内心其实也充满了恐慌。这时杨主任以及感染科陈自强医生及时指导和安慰她,她知道了作为一名一线首诊医师,必须坚强。
随着周主任、王主任和其他两名医生的加入,大家相互鼓励,她逐渐调整好自己的状态,工作越来越适应了,即使夜班一个人坐在发热门诊空荡荡的大厅里,从晚上11点守到早晨8点,听着只有空气消毒机转动的声音,苦熬上十个小时,也能坦然面对,并且一坚持就是一个多月。
发热门诊年龄最小的医生是93年出生的周恒。他从胜利医院抽调来支援已经有一个多月了。去年他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因为名额有限,入党申请未得到批准。他驰援发热门诊后,所在的胜利医院党支部鼓励他重新提交了入党申请,准备等疫情结束后批准他入党。他的家人都在胜利镇,对他来县人民医院火线援医也非常支持,家人和同事问到他怎么想着要来发热门诊的时候,他腼腆地说:“我刚参加工作,工作经验和社会经验不足,就是要到这样百年不遇的特大疫情中考验和锻炼自己。我觉得自己这次来得对,来得很好啊!”
先后来发热门诊轮流坚守的医生们一共有7名,除了原感染科职工陈自强和本院的方闰华、李伟、方灿、郭升之外,还有一名是来自三里桥医院的夏小进。我进入发热门诊后,多次与他们聊天,每每问及他们一个多月来的感受,大家都觉得自己参加抗疫是责无旁贷的,只是做了自己该做的。
陈自强医生在感染科工作多年,处理传染病人的经验比其他医生丰富,经常休息时间也来主动帮忙,或者临时班次变动他总是主动顶上去。对于疑难病例的CT片子,他会跟其他医生指导和讲解,带领大家一路成长。当问到他的感受时,他回答说:“这一个多月来,我们就做了我们该做的事,也没想那么多,保质保量地完成发热门诊的任务。抗疫有我,共同努力!”
插管敢死队
在发热门诊,还有丁自强、雷伦、徐曾文三位麻醉科医生,他们专门负责病人咽拭子的采集和对需要插管的病人进行气管插管。在采集和插管过程中,病人的口腔打开,大量病毒向外扩散,他们与之几乎零距离接触,毋庸置疑,他们的工作具有最高级别的风险,因此插管医生有个外号叫:“插管敢死队!”
丁自强医生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位,作为一名党员,他觉得自己应该冲在前面。来一线的时候他怕父母担心没敢说,只跟同在医院的妻子轻描淡写地打了声招呼,偷偷装了几件衣服就出门了。他们每天白天到晚上9点,在发热门诊采集咽拭子,9点后如果有插管的则是随叫随到。
目前为止,丁自强一共进行了四次插管。第一次插管的时候,他也很害怕。有一次凌晨一点,重症病人需要插管,病人极度缺氧十分烦躁,他就上去跪在病人的床头,扶住病人的头,对着病人大声地喊:“听我的,大吸口气,我来救你,没问题的!”病人就安静下来了,配合他完成了插管。
插管的麻药剂量需要控制得十分到位,剂量小了,病人会出现呛咳,大量的飞沫直接危及医生的安全;剂量大了,会影响病人的其他脏器。重症患者缺氧,耐受力差,插管就要比平时更短的时间完成。他觉得自己非常幸运,隔离病房所有的插管被他一个人碰上了,很幸运没有被感染。在他看来,最大的困难就是穿了防护服不能上厕所。一个多月没有回家了,他最想的是孩子,觉得对不起父母和妻子,想着等疫情结束了再好好补偿家人。
我们的王妈妈
医生们能够兢兢业业辛苦坚守,离不开发热门诊护士长王惠同志对大家无微不至的关怀与照顾。1月19日医院紧急召开了新型冠状病毒防控专题会议,王惠受命负责整个发热门诊各方面的工作,包括院感控制、防护服/口罩/消毒液/预防药品的领取和分发,以及发热门诊所有的卫生督查、垃圾处理、预检分诊的数据上报等工作。
医院每天早上8点都要召开防疫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她的会议笔记就写了满满两本。疫情爆发前,王惠体检发现自己的脖子上长了几个小的甲状腺囊肿,疫情爆发以后,因为工作忙和压力大,其中一个囊肿突然增大了很多,由原来的肉眼不可见,变成了肉眼直接可见。即便这样,她对待工作丝毫没有放松,一如既往地做好每天的日常工作。
她每天早上7点以前必须赶到办公室,上报头天24小时发热门诊的就诊人数及相关数据,然后来到隔离病区医护人员通道给每一位当天上班的医护分发防护用品,对新来隔离区的每一位同志手把手的指导如何正确穿脱防护服,确保每一位医护人员的个人防护严格按照标准落实到位。天气转冷需要加添加衣物的时候她会提前在群里提醒大家。
2月15日,罗田雨雪交加,王惠先在群里叮嘱大家走路要小心,因为发热门诊一楼的地板砖遇上来前往的人脚上带的雨水,穿着一次性鞋套的医护人员走动的过程中很容易滑倒,为了防止不必要的受伤,第二天她便提前给医护人员准备了布条绑在鞋子上。王主任还有一个工作是给发热门诊所有需要就餐的医护们订每餐的盒饭,对到了吃饭时间却没有来的人员,她都会逐一打电话仔细询问原因,点点滴滴,一丝不苟, 其细致与慈爱在每时每刻,仿佛就是隔离病区年轻医护人员们的妈妈。
擦干眼泪继续战斗
负责防护用品发放及发热门诊院感管理的还有手术室的彭秋霞。她是手术室的副护士长,有两个孩子,大的7岁,小的才一岁多,她依然请缨来到发热门诊,跟王惠主任一样每天分发防护用品,处理医用垃圾,照顾医护和就诊患者。
有一天就诊的病人非常多,排着了长长的队伍等待化验检查,她发现在队伍里有一位病人的情况不对劲,面色苍白、神情恍惚、摇摇欲坠,不断地擦汗。她赶紧扶病人坐下,马上报告医生,询问情况后才知道病人由于不舒服两餐未吃饭,低血糖发了,她连忙将自己午饭的一碗紫菜蛋汤拿来给了那位病人,病人喝了以后气色慢慢好起来,坚持到做完了检查。
一个多月没有回家,她十分想念两个孩子,趁着休息时间为孩子送奶粉回家,只能送到楼下,不能进屋子。她叫家人把刚会喊妈妈的小儿子抱到阳台给她看看,孩子看到她哭着伸出手要她抱,她眼泪忍不住扑簌簌地往下落。
家人让她换上喷了酒精的衣服上楼喝点汤,她没上去。丈夫拿着汤和饭,大孩子懂事地拿个小板凳送到楼下,孩子忍不住要去抱抱妈妈,被家人拉住了,只能蹲在两米外的地方看着,问妈妈什么时候能回来。眼泪再次溢出来,含着眼泪吃完了家人给她准备的饭菜,擦干泪继续回到工作岗位上。
舍小家顾大家
因为口腔治疗感染风险极大,医院暂时停止了口腔科的接诊,口腔科的刘丹慧就报名来到了发热门诊。她每天穿着防护服负责清洁区和半污染区的卫生,消毒医护用过的面屏,清洁桌面,处理发热门诊的医疗废物,这些做完了她总是浑身湿透,她其实身体并不好,患有慢性病,她的老公也在老年病区工作,也是医院里夫妻二人都在一线的家庭之一。
病人来发热门诊的就诊流程,首先是预检分诊的护士们详细询问病人的各种信息,详细登记、录入和上报。因为穿着防护服,带着口罩和面罩,每一个信息都需要很大声音去说,病人才听得到,有的病人怕护士们听不清,还直接将口罩摘了对着护士们说话,感染风险倍增,但是她们都没有怨言。每一位需要入住隔离区二楼、三楼、五楼的病人都是由她们负责送到病房,隔离病房病人的化验标本都由她们从楼上拿下来,再由体检科派来的专人负责交给化验室。同时,她们还负责整个隔离病区的联络工作,指导各岗位人员院感控制。
预检分诊的护士一共4名,其中涂惠和丁珂都是主动请缨来到发热门诊。涂惠的丈夫和3岁的儿子都在咸宁,她本人患有甲亢,丁珂平时身体也比较弱,经常生病。还有2名是皮肤病院派来援助的王琼和肖秀春。王琼的家里父母身体都不好,爸爸患有轻症老年痴呆,妈妈年纪大患有高冠心,生活也需要人帮忙,而肖秀春的儿子今年中考。家家都有难念的经,但组织一声召唤,她们还是义无反顾地来了一线。
药学人的担当
接到要在发热门诊增设24小时开放的抗疫药房命令后,药剂科江力和苏烈两位主任迅速组织人员落实,门诊药房负责人胡双俊则迅速确定发热门诊药房用药目录,林英第一时间将所需药品和防护用品出库并送到发热门诊药房,在信息科和总务科的配合下,发热门诊药房在接到命令后不到2个小时就成立并运转了,疫情面前,药学在争分夺秒!
苏烈和胡双俊都参与发热门诊值班,确保发热门诊药房24小时平稳运行。临床药学岗位上的赵静和晏金,在保证临床药学室的工作正常进行的前提下,坚守发热门诊。主管药师赵静,是两个孩子的妈妈,一个星期7天中有4天在发热门诊药房,3天在临床药学室。从疫情开始,赵静就在这里坚守,一直在发热门诊药房上夜班。她的小儿子才2岁,晚上半夜醒了看不到妈妈就要找妈妈,赵静就只好跟他视频到4、5点孩子睡着。有一次她跟孩子聊天,大儿子问她:“妈妈,电视新闻一说到这次疫情,里面的事迹都好让人感动,看了让人想要流泪,为什么你虽然在一线,我却没有什么感觉?”她回答说:“伟大出自平凡,不管什么工作,什么岗位,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是最重要的!”儿子似乎瞬间就懂了。
狭小屋子里的坚守
发热门诊的过道旁边,有一间仅有6个平方大小的小屋,为了避免发热人员到普通病区来回流动,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性,将小屋临时改造成发热门诊病人办理挂号和入院登记的财务室。因为那间小屋一年多未投入使用,条件简陋。当分到这间小屋作为发热门诊财务室的时候,负责人肖线刚毫无怨言地接受了。立即组织人员打扫卫生,安装电脑和操作系统、扫码器,消毒,并将财务科程建秋主任的折叠椅搬来给值班人员临时休息用。小屋十分阴冷,她又临时找库房买了一个取暖器。因为考虑到穿脱防护服不便,财务科先安排了3名男士来发热门诊轮流值班,
值班时间是一个人从早上8点上到下午5点半,另一个人从5点半上到第二天的早上8点,全天候值守。为了节约防护服,来财务科发热门诊的几名男士主动提出来要求直接上24小时,也就是一件防护服穿24小时。财务科的童习文同志平时喜欢抽烟,但是疫情期间,他在发热门诊做到了一个多月以来没有抽过烟。桂敏清的妻子肖洒也在隔离病区病房工作,也是医院共同战斗在一线的双职工家庭之一。
发热门诊的所有人共同的感受就是被口罩、防护服、面罩、头套、帽子、脚套从上到下这样密不透风的包裹着十分闷,不敢喝水吃饭,上厕所经常要憋着,我记得有一天我在发热门诊的值班室里上夜班的时候凌晨3点才睡,4点热醒浑身都汗湿透了,而财务科的金兆辉、童习文、桂敏清等人一进去就是24小时穿着防护服在6平米的小房间里工作,一坚持就是1个月,后来去的张颖和黄璜为了不上厕所,早晨8点进去一直到下午5点半下班都不敢吃饭喝水,只是因为一线需要,财务科的人员就咬牙坚持到底。
检验科的侦查兵
“穿上隔离服感觉像包了粽子,闷得慌,眼罩因为有汽水看不清,手套戴厚了血管不好找,细致的操作都比较吃力!”这是检验科刘继威对发热门诊工作的深刻感受。
发热门诊的化验室也是高风险的地方之一,他们跟患者采集血液的时候跟患者是面对面近距离的接触,面临飞沫传播的巨大风险,但他们不怕,每天与患者的血液、尿液、粪便打交道,在整个疫情防控工作中是冲在最前面的侦察兵,所有发热病人的排查都离不开他们与病毒零距离的检测。
发热门诊化验室成立时,检验科的几名老党员,杨静红、吴水英、张菊英等人主动带头前往发热门诊值班,她们都有40多岁的年纪,疫情到来的时候也主动上起了夜班。吴水英说:疫情刚开始的时候,她看到院里的年轻人都纷纷请愿去一线,她很感动,尽管她也不年轻了,但是她还是想能去一线做点事情,当接到安排她去一线的任务后,她马上答应了,她认为作为一名老党员就应该先带这个头。她刚去发热门诊的时候,接触了一些高度疑似的病人,给他们抽血,她觉得这是她们的工作并没有什么可怕的,但是下班以后还是会有些担心因此连累家人,所以一直没有回家。在老党员的带头下,检验科年轻党员和同志们纷纷来到发热门诊战斗。
发热门诊的四周有很多风景树,每天早晨起来都听得见有鸟儿在枝头清脆鸣叫,路过的人或许对这座大楼心生恐惧,绝对不敢靠近。其实,走进去你会发现其实这里有众多的医护人员在忙碌,在各自的岗位坚守,虽然都被隔离衣帽罩得严严实实,但彼此之间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声问候,一件小事,都充满浓浓的关爱与互助。这里是一个非常温暖团结的集体,彼此也好,对待病人也好,仿佛春风吹拂,阳光温润,看见他们,我就看见了穿越寒冬后悄然来临的春天。
自定义html广告位